‹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go 回復數(shù): 23 | 瀏覽數(shù): 1785 |倒序瀏覽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1#
發(fā)表于 2012-5-26 17:10 |只看該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發(fā)短消息 | 加為好友 | 字體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屋頂上的紙鶴 于 2012-5-26 17:12 編輯

    一直潛水,沒怎么發(fā)過言,最近看了本親子心理的書,覺得有用,發(fā)上來大家看看。原來對于一個孩子的教育有這么多超乎我想象的講究!

1    要讓孩子聽話,就不要用“絕對”這個詞


越是明令禁止的行為,越是會遭到強烈的反抗,這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正常心理反應。
美國的心理學者利昂?費斯廷格與卡爾史密斯進行了一項實驗,試圖證明人們受到威脅的程度與所作出的反應之間的關系。
他們拿了一箱玩具給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孩子們,并且告訴孩子們,除了其中一個玩具以外,其他的都可以隨便拿走,然后觀察在輕微警告和嚴重警告兩種情況下孩子們的反應。

1.jpg

(圖1
實驗結果是,無論是輕微警告還是嚴重警告,孩子們都沒有去碰那個不讓玩的玩具。但是,之所以沒有去碰的原因卻有不同。

2.jpg

(圖2
過了幾周之后,繼續(xù)觀察這些孩子,得到的結果是,兩組孩子中都有人碰觸了那個絕對不能碰的玩具,不過受到嚴重警告的那組孩子碰觸玩具的人數(shù)要高于受到輕微警告的那組。

3.jpg

(圖3
這說明,并不是越嚴厲的禁止,越能有效約束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家米勒(Miller)又進行了另一項實驗,實驗中用警告式的語言和肯定性的語言來控制孩子的行為,看看哪種語言更有效。實驗對象是那些總會把周圍變得亂七八糟的孩子。
將實驗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用警告的口氣,而另一組則用比較肯定和期待的語氣。

4.jpg

(圖4
實驗的結果是,警告口氣和肯定口氣都讓孩子馬上出現(xiàn)了變化,整理了自己周圍的東西。但是,當時受到警告的孩子,不到10天周圍就又開始亂七八糟了。與之相反的是,受到肯定和期待的孩子過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出現(xiàn)之前的情況,一直維持得很好。

5.jpg

(圖5
要想讓孩子從行為態(tài)度上發(fā)生改變,養(yǎng)成一種長期性的習慣,比起警告式的強硬口氣,語氣溫和且具有肯定性的語言對孩子來說更為有效。
想讓孩子長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先從運用肯定和期待的語言開始吧!

Rank: 10

寶寶生日
 
帖子
10 
是呀,孩子會有挑戰(zhàn)權威的快感在里頭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2   現(xiàn)在開始改變,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方式
所有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對種種挑戰(zhàn),也會經(jīng)歷各種失敗。但是,每個孩子在面對失敗時的態(tài)度都不盡相同。

1.jpg


(圖1
為什么孩子的反應會有所不同呢?
這是因為,孩子會把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全部歸因為自己的行為和表現(xiàn)。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以兒童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歸因訓練”(attribution retraining)的實驗。
實驗將孩子分為兩組,然后給他們幾道比較難解的數(shù)學題。
一組(A組),在每解答出一道題后,都可以拿到一張能夠換取商品的交換券,而如果遇到解不開的難題,則可以直接跳過解下一道。

2.jpg

(圖2
而對于另一組(B組),則采取即使失敗,也鼓勵他查找失敗的原因,繼續(xù)“努力”的態(tài)度。

3.jpg


(圖3
這樣的解題過程反復進行了25次,德韋克對孩子的態(tài)度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在遭遇失敗時靠“努力”來查找原因的B組,已經(jīng)可以解出第一次解答不出的數(shù)學題。

4.jpg


(圖4
解答出來便可以拿到交換券的A組,遇到解不開的題不去思考解決方法。在學習中,態(tài)度則變?yōu)椴凰歼M取,遇到難題不會考慮繼續(xù)嘗試,而是馬上放棄。
像這樣將孩子的行為結果都歸因為努力的結果,那么解決曾經(jīng)導致自己失敗的問題時,會比面對新的問題更有挑戰(zhàn)性。
個人的成功歸功于高超的能力,失敗了歸因為努力不夠的兒童,被稱為有“掌握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
的兒童。
有掌握取向的兒童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會思考解決的方法或者擬訂戰(zhàn)略,也就是有“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
相反的,如果問題成功解決了或是順利完成了,會歸因為運氣好,或是慶幸遇到的問題都比較簡單。把失敗的結果,歸因為自身能力問題的兒童,被稱為有“習得性無助取向”(learned-helplessnessorientation)的兒童。

5.jpg


(圖5

6.jpg


(圖6
這種已然成為習慣的有習得性無助取向的兒童,在面對新問題時,會先預想自己的能力,或者感到緊張而選擇回避,也就是所謂有“操作性目標”(performance goal)的兒童。
那么,這種兒童的歸因方式與動機是怎么形成的呢?
于是,德韋克又進行了另一個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兒童的歸因方式和動機與他們的父母、老師的行為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德韋克選擇了幾位小學五年級、彼此間沒有任何關系的孩子。
對其中的一組孩子,在他們成功的時候,給予類似“你真聰明”的夸獎,失敗的時候告訴他們是因為他們“能力有限”。而對另外一組孩子,成功的時候,夸獎他們是“能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的努力型孩子”,失敗的時候則告訴他們是因為他們“努力得還不夠”。

7.jpg


(圖7
被強調(diào)“能力不夠”的孩子,歸因方式會習慣性地表現(xiàn)為無助感型,遇到新的問題會感到緊張,也容易輕言放棄。與此相反的是,被強調(diào)“努力不夠”的孩子,歸因方式則表現(xiàn)為熟練指向型,會自發(fā)地暗示自己說:“只要再努力一些就能解決了?!?/font>

8.jpg


(圖8
像這樣,分別在孩子心中形成兩種歸因方式,才花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那么想想看,數(shù)個月甚至數(shù)年的成長期間,一個孩子從他的父母、老師那里得到的評價,會對他的全面發(fā)展和歸因方式有著多么深刻的影響。

9.jpg


(圖9
請切記,孩子的思考方式與大人的說話方式和所說內(nèi)容有著很大關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bongbonb 發(fā)表于 2012-5-28 10:27
太發(fā)人深思了,
這的確是個心理問題啊
越是禁止,孩子做了,越是開心啊

是呀,孩子這種心理還是需要從有經(jīng)驗的人那多了解下,所以推薦這本書給親媽,我從中受益很多呢~~《傻笑著讀懂親子心理學》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寶寶生日
2011-12-24 
帖子
1213 
學習了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繼續(xù)頂起~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3還沒嘗試就說要放棄的孩子,該怎么教導
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大象。即使再兇猛的野獸,在大象龐大的身軀前,都不由得嚇退幾步。在野獸眼中如此龐大、可怕的動物,人類是如何馴服的呢?
在大象還小的時候,人們就把它拴在樁子上。
在前幾周,力氣還不夠大的小象會使出吃奶的力氣,想要掙脫掉拴在它身上的鐵鏈。但不論怎么掙扎,都以失敗告終。
在連續(xù)3~4周的時間里,小象幾次想掙脫的計劃都泡湯了。慢慢地,它便開始覺得無論自己怎么做,被困在這里已經(jīng)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等到幾年以后,小象長成了大象,即使力氣已經(jīng)大到可以掙脫鐵鏈了,但因為腦子里無法逃脫的想法已經(jīng)根深蒂固,所以也不會再有任何逃脫的想法,就這樣被徹底地降伏了。
持續(xù)的失敗,所導致的結果是——即使具備了成功的條件,也被腦子里的固有想法打敗,從而選擇放棄。這樣的情況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為了說明習得性無助的效果,我們用小狗來做個實驗。
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專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把3只小狗關在籠子之后,通過觀察電擊后小狗的反應,試圖了解這三只小狗的心理現(xiàn)象。
先來看A組的小狗,我們適當?shù)亟o它輕微的電擊,無論它怎么做,電擊都不會停止。

1.jpg


(圖1
而對B組的小狗,在我們給它輕微電擊的時候,只要它撬動一個木頭的杠桿,電擊效果就會馬上停止。

2.jpg


(圖2
最后,C組的小狗,我們完全沒有給它施加任何的電擊。

3.jpg


(圖3
接下來,馬丁博士把已經(jīng)在那種狀態(tài)中持續(xù)了24個小時的小狗們放進了另一個籠子里?;\子中間有一堵矮墻,矮墻把籠子分成了兩個空間。在籠子的一邊對小狗進行電擊,
小狗只要跳過矮墻就可以擺脫電擊。

4.jpg


(圖4
實驗結果表明,之前有擺脫電擊經(jīng)驗的B組小狗,和一點電擊都沒有體驗過的C組小狗都會越過矮墻,跳到可以逃避電擊的另一邊。而之前經(jīng)歷過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電擊的A組小狗,則完全沒有要逃離籠子的意圖。它們選擇了徹底放棄掙扎,沮喪地待在原地,默默地承受。

5.jpg


(圖5
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就算除去籠子里的矮墻,用各種方式告訴A組的小狗,走到另一邊就可以免受電擊的折磨,但A組小狗似乎已經(jīng)完全放棄了擺脫困境的想法,很習慣、很安穩(wěn)地待在原地承受電擊。

6.jpg


(圖6
A組小狗因為被之前的持續(xù)電擊所影響,依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所以即使看到能擺脫的希望,也會認為終究不過又是一次無謂的掙扎。

習得性無助的人在遇到失敗或是挫折的時候,對成功的期盼比一般人低,認為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沒努力,而是深深地覺得事實就是這樣了。
你的孩子有過在嘗試之前就選擇放棄的情況嗎?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首先,可以通過實現(xiàn)一些比較簡單的小目標,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即使孩子失敗了,有些灰心喪氣,做父母的也要以鼓勵為主,通過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幫助孩子逐漸樹立起自信心。

告訴孩子,在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上,過去的失敗,絕不代表永遠的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4稱贊的時候,不要一邊夸獎一邊嘮叨
知名心理治療師柯西尼(R.Corsini)博士在紐約的一所監(jiān)獄里工作,有一天一位患者找到他。
幾天后就可以獲得假釋的他,想親自來感謝柯西尼大夫給他提供的莫大幫助,并且想告訴柯西尼大夫,他本人在這段時期發(fā)生的變化。
但柯西尼對這個犯人卻沒有什么特殊的印象。
如這位犯人所說,長時間的心理咨詢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但是,柯西尼仔細查閱了這兩年來的心理咨詢檔案記錄,除了IQ測試,他從沒和這個犯人打過交道。
于是,柯西尼問他是不是認錯了人。
柯西尼只好問他當時自己說了什么話。
“老師,您說我的IQ很高?!边@就是犯人的回答。

就像這個例子所表明的那樣,他人的話語對人的性格、自尊會起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幾乎等同于他的整個世界,這樣重要的人對他說的一句贊揚的話或是一個鼓勵的行為,一定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標簽效果就是證明這一理論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1.jpg


(圖1
將搗蛋鬼、倒霉鬼、惹事鬼的標簽分別貼在孩子的身上,并且反復幾次,孩子就會對自己有一種否定性的認知,也會為自己描繪出一幅否定性的自畫像,并按照這個形象來表達自己。

2.jpg


(圖2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讓他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時刻給予他帶有肯定性的贊賞,給他貼上肯定的標簽,是不可忽略的事情。
雖然孩子聽了諸如“最棒了”、“真善良啊”這樣簡單的稱贊就會很開心,但具體應該因為孩子的哪些行為而去鼓勵、稱贊他,是需要父母好好了解的問題。
在夸獎孩子行為的同時,將他所作所為的具體細節(jié)也一起放入夸獎的內(nèi)容中來,對于孩子去理解為什么被夸獎,以及正確地引導孩子的行為有著積極的意義。

3.jpg


(圖3
稱贊的時候不要一邊夸獎一邊嘮叨,這一點格外需要注意。

4.jpg


(圖4
夸獎孩子的時候,就只夸獎,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表情、語言以及行動向孩子傳達媽媽此刻對的他贊許之意。
每個孩子都想從自己喜歡的人那里得到稱贊和肯定。
根據(jù)孩子做出的行為來夸獎他,發(fā)自內(nèi)心、帶著感情地去表揚他,孩子的大部分行為就會往好的方面發(fā)展。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5如何緩解孩子面對,失敗時的壓力
孩子和家長一起玩“抽積木”的游戲。
在游戲里,規(guī)定孩子只能用一只手,父母不能伸手幫助孩子,但可以提出建議。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如果孩子可以從下面抽出積木并能往上再碼11個的話,就給他一個獎品。
雖然孩子和父母都很認真,但結果還是失敗了。沒有拿到獎品的孩子,非常郁悶。
如果您是這個孩子的父母,面對孩子這樣的情緒,會對他說些什么呢?

上面的實驗是與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John Cottman)博士自創(chuàng)的“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相關的一項實驗。
通過這個實驗來觀察孩子在沒有達成目標時受到的壓力,還有父母會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應對。
根據(jù)研究,可以把父母們的解決方法總結為以下四種。

1.jpg


(圖1
所謂的忽略型,就是父母不將這次失敗給孩子帶來壓力的事情當回事,講些別的話題來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忽略掉不代表就不存在了。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表達出來,心里還想著失敗的事情,對減輕壓力就沒有多大的幫助。

2.jpg


(圖2
壓抑型的父母會很理智地分析失敗的原因,給孩子提出建議,孩子也都接受了。但是這樣的方法,阻礙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感情交流,只有教導和被教導,時間長了孩子的壓力反而會增加。

3.jpg


(圖3
放任型的父母為了體諒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說了很多理解的話,但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么面對這種情緒。這樣的方法,雖然和壓抑型比起來可以起到一些緩解壓力的作用,但終歸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像這些忽略和壓抑孩子感受的方法,雖然沒有否定孩子的意思,但是因為沒有正視孩子失敗后的心情,所以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特別是忽略型的父母,對孩子感覺的忽視,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沒有做好造成父母的冷落,這樣會導致孩子失去自信。

4.jpg


(圖4
放任型的父母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去理解孩子的感覺,雖然有一些進步,但是沒有給出怎么面對這種感覺的方法,所以孩子還是會持續(xù)停留在挫敗感中找不到出口。

5.jpg


(圖5
那么,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6.jpg


(圖6
所謂的情緒訓練型,起初的表現(xiàn)和放任型一樣,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受孩子的心理。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7.jpg


(圖7
但是,與放任型不同的是,不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而是引導孩子,讓他自己找到緩解這種心情的方法。這樣做,不但會消除孩子的壓抑情緒,孩子也會因為學到了緩解壓力的方法,從而加深與父母間的關系。

高特曼教授的實驗告訴我們,這種情緒訓練型的家長教育出的孩子,更能在社會中或是學習中健康地成長。

8.jpg


(圖8
孩子們在面對自己的感情,還有該如何去轉(zhuǎn)換這種情緒的問題上,用俗話來說,還是個嫩手。

9.jpg


(圖9
孩子不知道該拿這些陌生的情緒怎么辦,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要懂得先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下他的感受,然后再指導他應對的方法。孩子找到合適的方法后,
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可以自己應付了。

10.jpg


(圖10
這個時候,用心聽聽孩子在說什么,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他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情緒,這種方式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小坎坷。

11.jpg


(圖11
在讓孩子理智地思考或是在找尋方法之前,先幫孩子整理一下思路,讓他冷靜下來,不管什么情況,孩子都需要一個情緒上的緩沖過程。

12.jpg


(圖12
父母與其幫孩子想出解決的方法,不如按照這種步驟,用心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后引導他自己思考方法、解決問題。如果在溝通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選錯了方法的話,可以給他一些提示,但如何解決問題的決定權還是要交給孩子,父母只能輔助性地幫助他找到更合適的方法。

其實,這些所謂的情緒訓練方法雖然有效,真心地與孩子交流,努力地去理解孩子,才是最最有效的方法。
看到孩子悶悶不樂,是不是真的想幫助他呢?那么就先從了解孩子的心情入手吧。所有的方法、教程,都比不上一顆真正想理解孩子的愛心。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6用懲罰的方式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要把握好正確的時間點
但凡有點教育理念的人都知道,不問青紅皂白抬手就打的體罰方式是不正確的。

【體罰的副作用】
1.
孩子在犯錯后只想著怎么逃跑或是避開。

1.jpg


(圖1
體罰通常不會讓孩子反省自己的過錯行為,更多的時候會為了逃避體罰而假裝表現(xiàn)知錯的態(tài)度。
2.因為害怕父母而產(chǎn)生不滿。

2.jpg


(圖2
總是打孩子的父母,會讓孩子因為覺得害怕而產(chǎn)生逃避的心理,有時也會產(chǎn)生反抗行為。
3.
攻擊性變強。

3.jpg


(圖3
腦子中一旦形成做錯事就要挨打的概念,在與別的孩子相處時,如果別人犯錯或是不合他心意,他也會做出攻擊行為。

很多專家都在講體罰所帶來的種種副作用,很多家長也認可了專家的觀點。不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時候懲罰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4.jpg


(圖4
怎么做才能最有效地管好孩子呢?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一旦做錯事,馬上糾正

5.jpg


(圖5
如果想用懲罰的方式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要把握好正確的時間點,最好在這個錯誤的行為還處于正在進行中的時候。因為當下正在做的事和受到處罰的強烈沖擊,會讓孩子印象深刻。如果事情已經(jīng)過去,想對孩子之前的行為進行糾正的話,
就要對孩子說清楚,究竟是因為他的什么行為而要受到懲罰。

懲罰的時候,要果斷一些
聲音大、力度強的懲罰往往比輕聲細語來得有效果。

6.jpg


(圖6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懲罰力度過大的話,就會變成我們剛開始提到的例子那樣,起到反效果。

7.jpg


(圖7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反復強調(diào)顯然不是個好方法。

8.jpg


(圖8
當父母已經(jīng)確定孩子知錯了的時候,還揪著錯誤不放,反復強調(diào)孩子的錯誤,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遇到需要懲罰孩子的情況時,沒完沒了的嘮叨、訓斥和強度過大的懲罰都是不可取的方法。
如果真的需要通過處罰來指出、糾正孩子的錯誤,就要果斷一些,馬上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

懲罰也要講究一致性

9.jpg


(圖9
如果想用懲罰的方式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就要講究懲罰的一致性。如果懲罰還是不懲罰都是看媽媽心情的話,時間長了,孩子在做一些可能會讓大人生氣的事情前,就學會了先看看媽媽的心情如何,再選擇做出哪種程度的行為。

10.jpg


(圖10
在不懲罰的時間里,做一個溫和包容的父母如果總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在你對孩子生氣的時候,提出的意見也很難被孩子接受。如果平時態(tài)度溫和,生氣的時候說的話,才更有可能被孩子接受。

11.jpg


(圖11
想想有沒有其他的辦法
其實,對孩子進行處罰,除了身體上的體罰以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管教孩子。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暫停法”(time-out)。與家里其他人隔離開,到一個獨立的空間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問題。

12.jpg


(圖12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暫停法的時間控制在3~5分鐘就好。過久的時間不但達不到反省的目的,還會因為太長時間處于被孤立的狀態(tài),人會變得憤怒。

13.jpg


(圖13
孩子在自我反省的時間內(nèi),家長不要繼續(xù)指責或是冷嘲熱諷,抑或一直說教個不停,這些都會妨礙到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等反省時間過了之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之前為什么會做出那樣的行為,這個時候講的道理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

另外,如果孩子犯錯,可以馬上禁止一些他平時很喜歡的活動,比如玩電腦等。等到反省之后再給予適當?shù)难a償或是讓他多玩一會兒的特權,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小心闖了禍,馬上就想到用體罰來訓斥孩子的父母,趕快學習學習吧。采用對孩子有利的其他懲罰方式來管教孩子才是最合格的父母哦。
采用彈鋼琴、看書、學習等這些對孩子本身有益的懲罰方式來管教孩子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不過也要注意適度,否則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最好不要輕易采取這樣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講清楚原因
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或是做錯了,父母只顧著馬上對他們實行管教,甚至發(fā)怒責罵,而發(fā)火或是管教的原因卻往往被忽視了。
所有教育手段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告訴孩子為什么這么做不對,以期幫助他們改正行為,讓他們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只有達到這個目的,家長們使用的手段才算是正確有效的。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重要的不是要不要發(fā)怒或怎么發(fā)怒,而是應該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么,幫助孩子理解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

14.jpg


(圖14
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

15.jpg


(圖15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向孩子明確說明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這樣一來,孩子不僅了解了自己哪里做得不對,而且也知道將來該怎么做。這樣也能有效地預防孩子總是犯同樣的錯誤。

處罰,能管教孩子,也能毀了孩子!
請記住,處罰不是為了讓父母去發(fā)泄自己的情緒,而是幫助孩子去理解自己行為的不足,然后教導他應該怎么去做的教育手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7給孩子以正確的回應,可以改變孩子的性格和成績
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反應,也就是反饋,會對行為的實施者產(chǎn)生很重要的影響。我們也是這樣的。只有通過別人的反饋,我們才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犯錯了需要糾正,還是可以努力做得更好。
我們可以將反饋大致分為四個方面。支持型反饋、糾正型反饋、虐待型反饋和無意識型反饋。
那么,不同的反饋方式又能產(chǎn)生怎樣的結果呢?

1.jpg


(圖1
所謂的支持型反饋,就是通過稱贊的方式來反復強調(diào)行為的正確性,從而達到強化的效果。這樣一來,對方就可以確定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并且會滿懷信心地將這種行為持續(xù)下去。

2.jpg


(圖2
糾正型反饋,是當你想糾正一個人的行為時,可以采取的一種方法。通過這樣的方法,
讓對方反省自己的行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方法不當,糾正型反饋會演變?yōu)榕按头答仭?/font>
(圖3
虐待型反饋就是不根據(jù)行為本身做出評價,而是對行為者的人格進行攻擊。
如同糾正型反饋中提到的,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雖然也發(fā)生了變化,卻損害了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

4.jpg


(圖4
無意識反饋就是沒有特意思考,只是自然的反應,對接受反饋的一方也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很多時候我們想給予對方支持型反饋,但結果往往什么影響都沒有。在生活中,我們會表現(xiàn)出的主要的無意識反饋有以下幾種:

5.jpg


(圖5

6.jpg


(圖6
像這樣本來是想通過夸獎的方式,給對方以鼓勵的反饋,但因為反饋得不夠具體,所以效果就很不理想。
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7.jpg


(圖7

8.jpg


(圖8

9.jpg


(圖9

10.jpg


(圖10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具體地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才是正確的,從而朝正確的方向努力。
這個方法可以與糾正式反饋相結合。也就是說,當孩子改正了曾經(jīng)被指出的錯誤行為時要給予夸獎,這就是正確地施行了支持型反饋。

11.jpg


(圖11
到底哪種方式才能起到長期有效的教育作用呢?
體罰的方式確實能在短期內(nèi)起到明顯的效果。一開始受到體罰時,孩子通常都會馬上改正自己的行為,但如果長期、多次接受體罰,孩子會對父母產(chǎn)生恐懼心理,出現(xiàn)厭學情緒等諸如此類的反作用。而如果采用支持型反饋的方法,剛開始效果可能不是非常明顯,但時間長了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法才是比較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正確方法。

12.jpg


(圖12
采用支持型反饋法,可以正確、有效地指導孩子的很多行為。
但是,如果長期持續(xù)使用這種方法,孩子還是不斷地犯一些屢教不改的錯誤,就要單獨針對這些個別問題,找到具體解決辦法。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寶寶生日
2010-02-08 
帖子
546 

13.jpg


(圖13

14.jpg


(圖14
采用這種方式所收到的效果是不是要比體罰、發(fā)火更好一些呢?

15.jpg


(圖15
如果是已經(jīng)和孩子達成了約定,但孩子還是不聽話,一直犯錯誤,那家長們要做的是找到孩子持續(xù)犯錯誤的原因,然后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16.jpg


(圖16
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實施支持型反饋得到解決。所以,剛開始指導孩子的時候,就選擇支持他作為第一步吧。
通過支持型反饋,糾正孩子的語言、行為,幫助他們把好的行為保持下去,立刻改正壞的行為。在關鍵時刻,也許您的一句話就會成為讓孩子變得更好的原動力。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這些小測試讓你更懂自己的孩子
快速回復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互聯(lián)網(wǎng)清理整頓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220217粵ICP備09174648號粵網(wǎng)安備案號:4406043013581公安機關備案號: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權所有    版權保護投訴指引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粵網(wǎng)文[2016]7051-1702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20-85505893/18122325185 舉報郵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kf@mama.c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