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請老人帶還是請阿姨帶,這是個問題。很多人說盡量請老人帶,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歸比外人放心,至少不會害寶寶。事實上,我覺得很多老人就是在害寶寶(當(dāng)然也有與時俱進的老人,不一桿子打死),雖然是出于愛的名義,但做的卻是害孩子的事情。我們寶寶剛出生時,也是請公婆帶,不過是住在我們家,以我的觀點為主。到一歲零三個月的時候,老公的嫂子懷孕了,老人就回家照顧孕婦,我們則開始請阿姨帶寶寶。老公的哥哥是海員,在家時間較少,嫂子也不太管孩子,老人成為帶孩子的主力。這次過年回家,看到婆婆帶的哥哥的女兒,讓我堅信,盡量不要讓老人帶寶寶。老公的侄女,現(xiàn)在一歲七個月了,和我兒子這么大的時候比,我覺得比我兒子差(有點自戀吧)。
1.吃飯。老人帶的寶寶,吃飯絕對是個難題。侄女吃飯,上飯桌只是形式,大部分的飯,是在其他房間,院子,甚至小區(qū)里解決的,一頓飯要吃將近1小時。我兒子這么大的時候,吃飯的規(guī)矩早就做好了。平時說起來,餓他幾頓規(guī)矩就做好了,其實我們從來也沒有餓過兒子。每次吃飯,大家都一起坐好,小的時候還是大人喂,小朋友可以要求吃什么菜,可以拿餐具玩,不過不玩玩具,不看電視。小朋友如果坐不住想下來,就跟他講,下來就不能再吃飯了。態(tài)度要溫和,最好多講幾遍,和寶寶確認(rèn)。如果寶寶確實想下去玩了,就放他下去。我們也沒有懲罰說,一頓沒吃好,就不給吃零食。寶寶如果下午提出餓了,一般就給吃個水果,蘋果比較好,頂餓。如果想吃餅干,一般也先問小朋友要吃幾塊,要幾塊就給幾塊,只給一次。家里沒有其他零食了?,F(xiàn)在兒子已經(jīng)自己吃飯了,有時吃得多,有時吃幾口就要下桌,我們也不勉強,大人也會有胃口不好,或者不覺得餓的時候,要讓寶寶有選擇吃或不吃的權(quán)利。
2.吃什么。我們家對兒子算比較不經(jīng)心的,很早(還不到2歲吧)就玩剪刀,螺絲刀,拔電源插座(好像男孩子就對這些感興趣),我們都隨他喜歡。但是在吃東西上面,我就很多要求,不吃隔夜菜,不吃腌制食品,不吃署片,果凍,蜜餞等等等等,1歲前連糖,餅干都不吃,后來小朋友在外面玩,別人給了,我們也就放松一些。要以吃飯菜為主,喜歡的菜可以多吃,不喜歡的菜也要吃一點。因為阿姨帶,可以經(jīng)常和阿姨討論每天要吃些什么,經(jīng)常換品種。兒子喜歡吃魚蝦,但又容易過敏,一般一個月吃2,3回。看公婆帶侄女,我不知道是嫂子無所謂,還是不好意思提要求,看到侄女的早飯就是榨菜和白粥。我自己給兒子煮粥,每天都要翻花樣的,銀耳粥,紅棗粥,小米粥,雞蛋粥等等。假設(shè)是婆婆來帶,我還真不好意思要求。他們午飯,晚飯,一般有一個新鮮抄的素菜,加很多吃了好幾天的肉菜,譬如炸魚,蹄膀,魚丸湯之類的。其實這是公婆自己的習(xí)慣,沒有翻花樣的想法,但對小朋友來說總覺得還不夠。侄女倒也很少吃零食,因為公婆自己平時也沒吃零食的習(xí)慣,這點是不錯,但也很少吃水果。
3.語言能力。按說女孩子要比男孩子會說話,我兒子也不屬于開口早的,只是正常水平。但這次見到侄女,明顯感覺說話比兒子當(dāng)時要差。一歲半多了,還只能講3,4個字的詞組,不能成句。口音問題可以不計較,我也不敢說自己發(fā)音多標(biāo)準(zhǔn),只要能和家里人交流就可以。但是侄女帶了婆婆的口音,連自己媽媽都聽不懂,還要婆婆從中翻譯,我覺得這是媽媽的失職了。而且侄女說話都是疊字,“飯飯”“兔兔”“腿腿”“燈燈”“坐坐”……。大人和小孩說話,有時難免疊字,但也不用每句都用吧。我留心了一下,公婆跟侄女說話,就是都用3,4個字的詞語,后面一定用疊字。所以小孩子也就這個水平。小孩子的學(xué)習(xí)能力是非常強的,只要耐心教,他就能學(xué)會。我兒子一歲半都會背好幾首唐詩了(雖然貌似現(xiàn)在都忘了)。
4.看書。我兒子一歲半時,已經(jīng)天天要看《忙忙碌碌鎮(zhèn)》《轱轤轱轤轉(zhuǎn)》這些繪本了,而且講一遍不夠要講好幾遍。我送了一套《小白的故事》給侄女,坐下來想講給她聽,結(jié)果完全沒興趣,剛翻了一頁還沒開講,小姑娘就跑掉了。我自己覺得看書的習(xí)慣越早培養(yǎng)越好,培養(yǎng)小朋友的耐心,注意力,語言能力,也開拓小朋友的想象力??善牌攀俏拿?,公公忙農(nóng)活,當(dāng)然都不會給侄女講書了。我請的阿姨就很愿意給我兒子講書,這點也很感激阿姨。
這還只是春節(jié)幾天看到的,小朋友點點滴滴的習(xí)慣,小時候也許看不出太多差別,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起作用了。所以,我覺得能請到好的保姆,要比公婆帶,更讓人放心。
|